位于東南歐地區巴爾干半島腹地的塞爾維亞,近年來正逐漸成為中國游客歐洲行的“心頭好”。得益于兩國互免簽證、互認駕照以及互通直航等多重便利因素,中國游客能夠輕松來到塞爾維亞,進行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地處多瑙河和薩瓦河交匯處,是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每年還舉辦電影、音樂和藝術節以及眾多體育賽事。不過,在塞旅游體驗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還是當地民眾對中國游客釋放出的熱情和善意。
行走在貝爾格萊德的大街小巷,旅游指引上醒目的中文標識讓人倍感親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中式餐飲和商超,令中國游客遠在異國也能嘗到家鄉的味道。迎面而來的當地市民會用簡單的中文打招呼,介紹城市的歷史人文,甚至主動提出幫忙拍照留念,只希望中國朋友能夠記住塞爾維亞最美的風景。
塞爾維亞民眾對中國人流露出的好感,正是中塞“鐵桿情誼”的真實寫照。作為最早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塞爾維亞與中國的經貿合作不斷深化,民眾也從中收獲了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
隨著中塞雙邊貿易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塞爾維亞農戶有機會將優質的牛肉、紅酒、蜂蜜等產品銷往中國市場。中資企業在當地深耕不僅改變了塞爾維亞的國家面貌,更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貝爾格萊德澤蒙—博爾察跨多瑙河大橋、塞爾維亞E763高速公路和匈塞鐵路等一系列中企承建的重大標志性項目,拉開了塞爾維亞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的序幕。中國企業收購斯梅戴雷沃鋼廠和博爾銅礦,使這些百年老廠煥發出新的活力,成為塞爾維亞主要出口企業,一度蒙塵的“塞爾維亞的驕傲”正逐漸恢復昔日的榮光。
同時,日益頻繁的人文交流活動也成為促進兩國民心相通的紐帶。中國駐塞爾維亞大使館負責教育事務的袁紀綱參贊見證了近年來中塞教育領域交流合作的不斷深入。據袁紀綱介紹,“中文熱”在塞爾維亞不斷升溫,該國新增了2所孔子學院和3所孔子課堂,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中文的平臺。在2023年“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中,塞爾維亞姑娘伊娃·伊利奇榮獲總冠軍,展現出了塞爾維亞學生較高的中文水平。
不僅如此,雙方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實質性成果。2019年,由浙江旅游職業學院與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應用技術學院合辦的中塞旅游學院正式成立,搭建了兩國旅游文化合作的橋梁。2023年5月,雙方合作設立的塞爾維亞魯班工坊正式揭牌,除提供以學歷教育為主的課程外,還為中餐館中的塞方從業人員提供中式菜肴研發、制作和餐飲服務等職業培訓。此外,“紅幫服飾技藝工作坊”也在貝爾格萊德落地,通過向塞方推介中國地域優秀傳統服飾技藝,為促進中塞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當地民生工程的推進也少不了中國建設者的身影。由于歷史原因,塞爾維亞市政排污管網覆蓋率較低,設施較為陳舊,難以滿足持續加快的城市化進程對環境保護提出的更高要求。鑒于此,塞政府與中國路橋簽署了“清潔塞爾維亞”項目合同,中方團隊將負責建設塞境內93個地區的市政污水管網及污水處理廠,建成后將直接造福約230萬居民。中國路橋項目副經理孟萌日前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能夠承接這一項目,團隊感到十分幸運,因為這不僅是一項工程,更是對塞爾維亞民生的關懷和承諾。
在中塞友誼的歷史長河中,每一次合作都是一座橋梁,將兩國人民的心緊密相連。 (經濟日報記者 蔡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