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福祉。2014年,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的戰略目標。這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網絡強國建設的內涵包括推動信息化發展、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的驅動引領作用,筑牢國家網絡安全屏障、構建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同時還包括維護國際互聯網秩序、深化拓展網絡空間合作等。必須深入把握網絡強國建設的重要意義和實踐要求,加快推進信息化數字化發展,全面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對網絡空間的國際話語權,推動我國從網絡大國闊步邁向網絡強國。
充分發揮信息化驅動引領作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全球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形成智能化生產方式、數字化產業形態、平臺化產業組織,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生產要素和社會財富。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9.15億人。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據初步核算,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6.1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超過44%,中國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電子商務市場。充分發揮信息化驅動引領作用,是掌握發展主動權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選擇,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有利時機,切實把互聯網技術創新的后發優勢、技術應用的領先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轉化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優勢。需要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網絡、算力、應用等相關基礎設施的體系化建設,促進城鄉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探索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持續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發展要統籌考慮、同步推進。當前,國內外安全形勢錯綜復雜,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顯著上升,國家網絡安全面臨挑戰日益增多。外部網絡攻擊、網絡安全事件等會給國家安全帶來威脅,個人信息泄露、電信網絡詐騙直接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也沒有經濟社會的平穩有序和安定繁榮。近年來,黨中央將網絡安全上升至國家安全高度,將網絡安全納入總體國家安全觀,先后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網絡安全審查辦法》等法律法規,構建起網絡安全立法的“四梁八柱”,通過“清朗”“凈網”“云劍”等互聯網專項整治行動,有力推動網絡治理取得實效、網絡生態持續向好。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有利于筑牢國家網絡安全屏障,塑造平穩安定的互聯網發展環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持續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要加強國家安全戰略謀劃、頂層設計與體制機制創新,充分把握網絡安全整體性、動態性、開放性等特征,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切實做好金融、能源、電力、通信等領域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構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推進網絡安全標準化工作,加快發展網絡安全產業,促進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人才、技術和產業的良性互動。加大依法管網治網力度,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提高人民群眾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
積極參與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放眼全球,全世界網民數量達到53.5億,占全球人口比重超過66%,但互聯網領域仍存在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共享不充分等問題,網絡空間治理成為一項全球議題。中國創造性提出了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全球互聯網發展治理的重大貢獻。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體體現和重要實踐,包含關于互聯網發展、安全、治理、普惠等多方面的主張,致力于通過對話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通過共享共治促進治理變革,引領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朝著多邊、民主、透明方向發展。中國充分尊重各國網絡主權,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斷深化網絡空間國際交流合作,推動發起了《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全球數據安全倡議》等多個倡議、宣言,倡導規則“軟聯通”,繁榮世界數字經濟;提出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深化數字絲路建設;連續數年成功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成立世界互聯網大會國際組織,為各國搭建合作交流新平臺,凝聚廣泛合作共識,拓展國際經貿合作新渠道。未來,要繼續加快全球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加強網絡空間國際交流合作,倡導構建更加普惠繁榮、和平安全、平等包容的網絡空間,增強各國平等互信與文明互鑒,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地生根,為全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ū疚膩碓矗航洕請 作者:安 靜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